疫苗5连少打多少针?
按照0、1、6个月接种程序,宝宝要接种5次,如果改成2、4、6个月,就要减少三次,是不是中间少了三次,就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疫苗是灭活或者减毒的病原体,接种到体内后,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太清楚,不过一般都不会导致免疫耐受的形成(即不会引起对疫苗的终生免疫)。所以如果是灭活疫苗的话,减少注射次数并不会降低免疫效果——病毒或细菌进入人体后,会被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同时疫苗也要经过体内的吞噬细胞这一关,虽然最终都能到达靶器官并发挥免疫效应,但是过程肯定是有的。
当然,如果是减毒活疫苗,如麻疹、脊髓灰质炎和乙脑等疫苗,由于其中含有活的病原体,则有可能出现免疫失效的情况,需要重新接种。不过目前使用的疫苗多属于灭活疫苗,因此无需担心。 其次,我们来看您提出的问题“是不是中间少了三次,就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的问题,其实也就是疫苗接种间隔时间是否会影响免疫效果,以及会不会增加感染风险的问题。对于前者来说,现在的疫苗说明书都写的很详细,根据疫苗的不同,接种的剂次也不同,按照免疫程序完成接种工作就可以了。对于后者而言,一般来说,减少接种的次数会不会增加风险是要分情况的。以乙肝疫苗为例,我国采用0、1、6月龄儿童三剂程序;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接种第一针,满月接种第二针,6月龄接种第三针。而国外有一些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1-3]。
有研究人员比较了389例接种疫苗的儿童与766例未接种疫苗的儿童罹患肝炎的风险,结果发现,尽管接种疫苗的儿童患急性肝炎的风险较低,但接种程序从0、1、6月龄改为2、4、6月龄时,婴儿得肝炎的风险反而升高了。类似的,另一项研究发现[4],1412名接受乙肝疫苗且已完成基础免疫的婴幼儿与1538名未接受乙肝疫苗的婴幼儿相比,前者的肝炎发病率并没有显著下降,反而有升高倾向(P=0.06)。
这些都与接种程序的更改有关吗? 的确有关系,上述三项研究所涉及到的疫苗接种程序,都采用了2、4、6月龄的三剂方案,而与我国不同的是,这三项研究的疫苗都是从2月龄开始接种的。也就是说,从2月龄开始,疫苗进入机体后就需要和巨噬细胞做斗争,而到6月龄的时候,疫苗已经过了整整四个月的“逃亡之旅”,是否能成功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并达到有效的保护,这都不好说。那么,因为实验的局限性以及样本含量等问题,我们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如妈妈体质、胎次等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所以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能说明问题。
总之,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还是按照说明书完成接种,做到“应接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