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蜥蜴有寄生虫吗?
其实,寄生虫病在蜥蜴身上极为常见,但是由于蜥蜴生性胆小,一旦受到寄生虫影响便会缩在角落里,和正常行为、情绪表现很像,不容易被主人发现,直到病情严重,开始拉稀或者血便才有可能被发现。很多主人发现太晚,最终导致爱宠治疗无效致死而后悔莫及。因此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很有必要。
常见寄生虫类型
寄生于蜥蜴体内的寄生虫种类很多,常见有球虫、线虫、滴虫、贾第鞭毛虫、绦虫和吸虫等,引起消化道寄生虫病,其中以球虫病和线虫病最为常见,通常呈混合感染。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讲讲这两类:
第一类,球虫是一种原虫,寄生在小肠黏膜,导致的球虫病是幼年蜥蜴的常发病和多发病,每年的5~10月为发病高峰,临床上以幼年蜥蜴下痢,粪便污秽、恶臭,后期带有血液及肠黏膜脱落物为特征。
第二类是线虫即蛔虫的成虫,可寄生在蜥蜴胃肠道和胆管内,称为胃肠道蛔虫病和胆管蛔虫病。胃肠道蛔虫病是蜥蜴最为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以幼年和青年蜥蜴发病率最高,临床上以消化障碍、生长发育缓慢、幼年蜥蜴出现下痢等为主要特征。
疾病传播及症状表现
患有寄生虫病的蜥蜴和带虫蜥蜴都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感染性虫卵、虫体或者孢子等,排出后污染环境,如果饲喂的饲料和饮水被污染,或者饲养工具和器皿被污染,那么健康蜥蜴食入后就可能被感染发病。而且,寄生虫本身有可能就是病原携带者,因此,寄生虫病常常是传染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病初,蜥蜴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瘦,皮肤粗糙无光,幼年蜥蜴生长发育缓慢。随后出现拉稀现象,粪便恶臭、污秽不洁,呈水样,重者呈黑色粘液状或带血。频繁的拉稀继发造成脱水,后期蜥蜴的肛门周围及股内侧被粪便污染,不愿活动,仅盘缩于阴暗潮湿处,体质极度消瘦,反应迟钝,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病程常长达数周至数月。
如何防治?
对于寄生虫病的防治,预防是关键。因此应严格做好饲养场所和用具的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清除粪便,经常消毒笼具和食具以及对饲养场所消毒。定期对所有蜥蜴做预防性驱虫,每隔6~8周驱虫一次。一旦发现患病蜥蜴还应隔离治疗,避免传染给其它蜥蜴。
如果发现蜥蜴可能患有寄生虫病后,应带到医院拍X光片检查和做粪便寄生虫检查,由宠物医生确诊后用药治疗,寄生虫病的治疗周期长,通常需要连续治疗三次,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