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流出来的是什么?
我们得先知道肛门里都有些什么。 我们的肠道是大肠和小肠组成的,大肠又由盲肠、结肠和直肠组成,其中盲肠位于腹腔左侧腹部,而结肠和直肠就在肛门里面了。 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牙齿咀嚼变成食糜,然后进入消化道。而消化道中,只有细菌可以在里面“散步”,这些细菌可以分解部分食物,比如糖类被彻底分解成单糖,蛋白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被分解为脂肪酸,从而被机体吸收利用。 而有些东西是不能被消化吸收的,它们到达不了小肠,就会在细菌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短链脂肪酸或乳酸。 这些内容在以前的文章里已经提到过,《》。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粪便就是各种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以及部分消化液分泌的粘液等混合物的聚集。而我们每天所排泄的大便是食物残渣的集合,而每天所产生的食物残渣量是基本一致的。只是由于某些食物比别的食物更容易产生粪便,因此看起来每天排泄的粪便量多寡不一。
当粪便进入直肠时,因有一定的压力,会依次从肛门流出。有些人为了图方便,经常不清洗肛门,这样并不好,因为直肠内有一定的细菌,再加上外界感染的风险,很容易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当然,除了粪便外,还有一部分来自结肠的分泌液,这一部分成分较为复杂,有胆汁、胰液、盐酸、胃酸等等。如果这些分泌物被氧化,还会形成臭味的根源——吲哚和硫化氢。
一般有鲜血和黏液,可与粪便相混或在粪便表面,有时在便盆中,亦有时仅为便纸上染血。失禁时呈喷射状。幼女患有直肠息肉时每于排便时脱出肛门外,可便于发现本病。少数女孩由于粪便被息肉摩擦破而成便秘。此外,局部可有疼痛,走路或排便时不舒服。
幼女直肠息肉可见于家族性息肉综合征,为遗传性疾病,多见于男性,出生时即有少数息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多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起始部,呈圆形或橄榄形,表面光滑,若发生溃疡、坏死等并发症时可有出血。该病是一种多发性、遗传性、错构瘤性息肉病,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如不治疗,成年后几乎百分之百恶变。
在幼儿时期发现的息肉,极少为恶性的。若孩子直肠息肉无合并症,无出血和脱垂现象,可以观察暂不处理,因为少部分患儿有自然消失的可能;对于有症状或较大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患儿,可以采取内镜下治疗,因为内镜治疗是小儿良性直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
目前普遍采用小儿纤维结肠镜下电灼或圈套切除息肉,治疗效果好、痛苦小、并发症少。结肠有多发息肉,无法在一次内镜下全部处理完毕时,剩余的息肉应在3个月内复查或再行内镜治疗。对于家族性息肉病患儿,建议每3~5年行1次肠镜复查。对于恶性或高度怀疑恶变的息肉,因较为少见,或合并其他手术禁忌症,则应做外科手术,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