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小之土为什么字?
从甲骨文来分析,“士”字下面的“十”可能是一个持盾之形;上面的部分可能像一个人的头颅,也可能像一束线,表示用丝织品捆扎物品的形状。合起来的意思是,用一块布把持盾形的东西包裹起来(类似现在包扎伤口),这应该就是“束”字的本义——捆绑、裹挟。《说文》:“束,缚也。”“士,事也。” 到了金文阶段,上面的一束线变成了两个相连的竖笔,下面则演化成了一个反写的“辛”字,整体结构变成一个“土”字。
战国文字中,这个“土”字形大多变成了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辛”,下面是“示”(即“礻”)。秦代小篆的“士”字,又重新回归了金文的形状,只不过把下面的“示”换成了“夂”。汉代隶书继续承袭小篆,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士”字。至于“细”字,也是从“士”字演化而来,这里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