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小之土为什么打一字?

杨铠礼杨铠礼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细”字的结构是“糸(mì)+夕”,而“小”字的结构是“灬+小”。 古人造字是很讲究结构的,比如“高”字,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竖代表地,中间的口代表人的头顶;再如“上”字,上面的“一”代表一个人,下面的“三”代表三个台阶,中间的那一点则是人头上的头发。

古人很早就发现,如果两个笔画较多的字,其中一部分的笔划相同或相近,那么这两个字极有可能是同源字或者近源字。例如“管”“菅”“菅”“蒯”……都是竹字头,“武”“侮”“侮”“寇”……都是广字头,“宫”“恭”和“宫”,上面的部分都一样……这些字今天读法虽然不同,写作方式也差别很大,但都是同音同形字。

“细”字和“小”字的古文字字形非常相似,都是“纟+辛+酉”,可以认为它们是同源字、形声字。 “巾”的本义就是头上的发带,所以“纟+辛”表示发丝的意思十分合适,例如“纤”“纫”“绚”“绣”“细”等等。而“小”字的本义就是“幼”,形容个子矮小的用字,因此加一个“小”字作为表意符号也很恰当。但是两个字都表示同类的事物时,词序就很重要了——此时应该将表示事类的词放在前面,表示形状的词放在后面。比如:

1. 手帕 (丝+辛+手)  2. 雨伞 (竹+木+伞)

3. 纽扣 (尖+辛+豆)  4. 筷子 (木+辛+手)

5. 毛笔 (尖+辛+毛)  6. 剃刀 (金+刀+人)

7. 铅笔 (木+乙+笔)  8. 哨子 (口+鸟)

9. 钢笔 (水+辛+笔)  10. 钥匙 (石+夕)

竺雅文竺雅文优质答主

是字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历时最长的文字,从甲骨文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从“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过程。汉字的古文字阶段是从商代到秦统一中国(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文字的形体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秦系文字的大篆和小篆,是处于自发发展阶段的文字。其间,文字在形体结构上已经定型并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笔画、书写也日趋简便快捷。

秦代把全国的文字统一为小篆之后,又推行了更为简化的日常字体秦隶书,开始了以隶书向今文字过渡,经过汉魏之际的革新,到晋代,完成了隶、楷的蜕变,隶、楷便是汉字的“今文字”阶段。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