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种类为什么这么多?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问为什么鸟类有大量的近亲繁殖。 首先,所有的动物都有大量的近亲繁殖和个体繁殖的遗传策略。比如人类,虽然有了文明和社会,但是人类的生殖策略依然是大量近亲繁殖的(表亲和姻亲关系);再比如狗(家犬),虽然是群体居住,但是却也是由一个母系祖先经过多次近亲繁殖而获得目前的基因型。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动物都采取近亲繁殖的策略,区别只是自然界中的选择压力更大,导致的进化速度快一些罢了。
对于鸟而言,它们是在地球上最早具备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在爬行动物统治着大陆的中生代就开始进化并繁衍至今。鸟类具有飞行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它们可以选择更加广阔的区域寻找配偶,这样一来,它们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近亲繁殖导致的不良遗传效应的出现。于是,它们进化了以下这些防止近亲繁殖的机制: 一、雌雄异形羽装饰 大部分的鸟(大约90%)都具有雌雄异形的羽毛,也就是公母的羽毛不一样。这不但可以为不同的性吸引它们的异性,还可以使自己的异性容易识别自己是否有近亲繁殖的可能性。
二、近亲回避择偶 大部分鸟类是实行近亲回避的择偶策略,也就是同种的雌性和雄性不会寻找彼此作为配偶。这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近亲繁殖,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交配过程中由于争夺配偶而引起的伤亡概率。
三、异类求偶刺激 当雄鸟遇到另一雄鸟时,它们会展示自己的羽饰,同时鸣叫和奔跑以吸引雌鸟注意,当雌鸟被成功吸引后,两鸟开始追逐交配。这样能够保证鸟类在交配前先辨认对方是否是同类(防止杂交),再确认是否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开始追求(异类求偶刺激)。
当然,以上三种策略是互有补充的,有的鸟会有其中几种,有的则几种都不具备。但不管如何,这三种策略都是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在自然界中,我们一般不会看到同种的鸟发生近亲繁殖的现象。 而人工驯养下的鸟就容易近亲繁殖,主要是因为它们丧失了防范近亲繁殖的某些本能造成的——例如失去了对同种雄性的警惕性,或者没有了异类求偶的刺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