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种类及特点是什么意思?
这是两个问题。 先说第一个,“有哪些常见的鱼”,这问题问得真是时候,今天刚好看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新指南,推荐了全球100个最有保护价值的濒危海洋物种,列出了当前最具威胁性的10大入侵物种。
在这份榜单上,鲨鱼竟然排在了第2位!排在第一的是海蜇(这玩意儿居然也这么有名),第3才是龙虾。而著名的入侵物种鲤鱼,在国内已经被列入国家级淡水保护动物,在名单中排名57。 这条消息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我们离吃鱼时代已经不远了(地球上的鱼类资源丰富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二是我们吃掉的每一条鱼都有可能是濒危的、近危的,或者正逐渐走向灭绝。
再说第二个问题,“各种鱼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了,因为“不同地方的鱼是不一样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北京生活,很少听说当地人吃湖鱼(除了清蒸鲈鱼);然而如果在武汉,就会听很多人说他们喜欢钓武昌鱼、烹鱼汤喝。
这就是因为“地方不同,鱼也不一样”。或者说,不同地区的人们对“鱼的味道”的要求,是有不同偏好的(虽然这种偏好往往被当地市场所塑造和限制)——在北京你很难找到湖北人爱吃的鱼、也很难找到湖南人爱吃的鱼。当然,这也包括我们家乡的鱼。
回到题主的问题,其实可以这样表达 ——“哪些鱼是当地的传统菜品”。这样的话,答案是不是就比较明确了呢? 对了,再补充一句,说到饮食文化,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最近正在重读《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除了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其实还揭示了一个现象:就是在我们看来很“独特”的地方菜,其实就是各地移民在历史过程中,把原来的饮食带到这里,并逐步融合当地食材的结果。所以你看,鱼是这样,豆腐是这样,腊肉是这样……莫不如此。
鱼在自然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人类,鱼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可以食用、药用或者观赏。鱼的种类繁多,且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地域特征,对于鱼的分类在不同学科中标准也是不同的。
在生物学中,鱼类,即鱼纲,一般指生活在水中的常见的卵生、用鳃呼吸、用鳍游水和具有鳞片的椎椎体动物。虽然科学家会把鱼等脊椎动物划分成若干类,可是人们通常还是笼统地把除开陆地的蛇和水中其他非鱼类的生物(如甲壳类、软体类、棘皮类和腔肠类)以外的水生生物视为鱼,并且常把形似鱼而叫鱼的其他水生(或陆栖)生物如泥鱼(多足板蛤蟆称蛤蟆鱼)、水鱼(乌龟,甲目龟鳖亚目)、田鱼(青蛙等蛙类),以及金鱼草、石鱼(也称石斑,属于鲉科)等等与鱼混淆起来。
在饲养以及鱼市中,一般把常见而且可养可食用的称为鱼,而一些怪异的、不好养的就称为水生动物。而观赏鱼一般称为观赏鱼,但是金鱼和锦鲤除外,金鱼和锦鲤一般都是放在一起的。
在食文化中,凡是肉质鲜美而且可以食用的水生生物(如黄颡鱼、海鳗、江团、塘角鱼)和少数其他生物(如鱿鱼、墨鱼、甲鱼(鳖)、牛蛙)都被视为鱼,而一些在形态上是鱼,但肉质粗糙或者有毒的(如鲇鱼、大口鲶、革鲤、乌鳢、雀鳝、食人鱼、莫利eel、福寿螺等)尽管在生物学或者水族圈中是鱼,在食文化中却不被视为鱼;在鱼的烹调中,食文化中的各种鱼依烹调方式、鱼体大小、有无鳞刺分为鲫鱼(鲫)、鳊鱼(鳊)、草鱼(鲩)、武昌鱼(团头鲂)、潲鱼(鲴)、潲子(餐条鱼)、鲩子(鯤)、黄骨(黄颡)、马口(餐条的一种)、鲢鱼(白鲢)、乌鱼(乌鱼/黑鱼/黑鲳)、泥鳅(鳅)、泥淦子(泥淦)、马料(白甲)等。烹调中的鱼还分为生鱼和熟鱼:生鱼即活鱼,熟鱼则主要是指咸鱼,还可以指罐头鱼,但烤鱼、炸鱼、糖醋鱼不算熟鱼。而烹调之后的鱼在食文化中分为炸鱼(如炸江团)、煎鱼(如煎鳊鱼)、清蒸鱼(如清蒸鲫鱼)、红烧鱼(如红烧鮸鱼)、鱼汤(如鲩鱼汤、鲤鱼汤、鲩骨汤)、鱼丝、鱼丸、鱼面(如乌鱼面)、鱼脯(如鲩脯、鲩鱼脯等),以及拌咸鱼、煎咸鱼、炆咸鱼饼、煮潲鱼干、咸鱼饼煎蛋、咸鱼饼蒸肉饼、咸鱼煎蛋、咸鱼蒸肉饼、咸鱼烩萝卜干、咸鱼粉(用乌鱼咸鱼饼和虾酱兑鲜汤煮米粉或者面条的食物)。而鲜(生)鱼干、鱼粉、鱼汤米粉等则分别属于干鲜品和米粉菜。鲜(生)鱼可以煮潲(用潲水煮菜)潲鱼,潲鱼就是潲子鱼(餐条)。生鱼还可以打成生鱼水(生鱼汤)、生鱼糊,生鱼水兑米潲就是鱼汤潲水,鱼汤潲水煮出来的菜就是潲鱼菜。
一般鱼类大约有三万二千多种,分为两类,包括活板(骨舌)鱼目和辐鳍鱼亚纲。骨舌鱼目有一百五十多种,辐鳍鱼亚纲大约三万一千多种。另外,圆口鱼目是一群很特别的“鱼”,也有可能归入鲤形目。在辐鳍鱼亚纲中,又分出弓鳍鱼目、肺鱼目、止鳍鱼目、亥鱼目、银汉鱼目、板鳃鱼纲、陆生鳃鱼目共七个目。剩下的辐鳍鱼亚纲被称为真骨鱼,又分为三目,即肉鳍鱼目、鲱形目和其他真骨鱼(主要包括鲈形目)。真骨鱼约占鱼类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