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狮什么颜色最贵?
这个结论的得出毫无逻辑,就像在问“哪只鸭子最胖”一样。 “颜色”是个太宽泛的概念了,我们通常用“颜色”来形容物体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就是“亮度”。而光线的强弱与光的波长(频率)有关——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呀! 所以,把“亮”和“暗”——即把黑色与白色,或深色调与浅色调,简单的认为成两种相反的意思是不正确的。
比如,你拿一个手电筒射出一束很细的光柱,这束光柱的颜色应该是很亮的白色对吧?但里面充满了各种不同波长的光线啊,有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等等。只不过人眼对这些波长不同光线的不敏感,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看起来像一束白光了。 实际上,每种动物眼中看到的颜色是有差别的,除了大家经常提到的鸟类和爬行类具备色觉能力外,哺乳类大多不具备色觉能力【注1】。
也就是说,对于其它哺乳类来说,世界不是由彩色渲染而成,而是由黑白灰三色渲染而成的。这种色彩观念的形成,源于大脑中处理颜色的细胞。这些细胞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反应各不相同,所以,即使眼睛看到同一盏灯,由于大脑对信息处理的差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颜色”感受——即有人觉得是白的,有人觉得是灰的.... 这意味着,没有所谓“颜色”这回事——至少不存在于哺乳类的视觉系统中。对于所有哺乳类来说,世界都是黑的或白的,要么就是灰的。
不过,有些哺乳类(包括人类在内)能够感受到三原色中的另一种——黄色。因为视网膜中有三种锥状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大色系敏感,而黄色就在这三者中间,所以黄色是人眼对“中间调”的一种感知。同时,人的眼球比其它哺乳类具有更大面积锥状细胞,所以对黄色的感受力更强,也就是更容易区分各类带黄调的色彩。
用“色”来区分狗的不合理之处在于: 对于能分辨颜色的哺乳类而言,它们眼中的“色”与我们眼中的“色”是一致的;而对于不能分辨颜色哺乳类来说,它们的“色”和我们是一样的吗?我认为并不是。这就导致了用“色”去衡量狗种时,同一种狗在不同人眼里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而这种差别其实取决于个人大脑中对色彩的感知能力。用一句俗一点的话来表述就是: 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黑”和“白”,所有关于“黑”和“白”的描述都是在描述“灰”——这是一个哲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