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站立的兔子?
这得从兔子的祖先说起,兔子最初不是像现在这样长的毛茸茸的一团,而是一只无毛的兔子(家兔的祖先),所以兔子最初不是站着就是趴着睡觉。 后来,家兔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身体长出绒毛,变成了一只可爱的毛绒绒的动物,随之而来的则是兔子的直立行为增加(因为很多动物在睡觉的时候都会站立起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一只全身长满绒毛的兔兔要站立起来的时候,第一个受到影响的器官是什么?(排除骨骼) 肌肉嘛,太软了。血管,神经什么的,太难爬行。
我认为是牙齿!兔兔的牙很尖利,那颌骨一定是又宽又大,而且上下牙齿能完全咬合。这样的颌部可以让兔兔在啃食东西的时候产生很大的力量,但缺点就是不能轻易的闭嘴。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只兔兔用力的抬起脑袋,张大嘴巴,拼命的要把脑袋里那个硬硬的“萝卜”给抠出来....... 真的,你仔细的观察你的兔兔睡觉或者专注干别的的时候,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大嘴“啊~~~”的样子,真的很可爱。
2003年10月,首届“中国优秀城市雕塑建设评选”在北京揭晓,海口市的“和平·统一”、上海的“世纪之光”等22件雕塑作品榜上有名。位于北京东城府学胡同内的“兔子王”也获得优秀城市雕塑称号。“兔子王”于2000年9月落成,由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王珂先生创作,他根据老北京泥玩具“送子观音”、“兔儿爷”进行提炼转化,运用写意手法创作了这一独特的“兔儿爷”形象。
这组雕塑取名为“兔子王”而不是“兔儿爷”,王珂说,取“兔子王”这个名字寓意“王而冠之,吉祥如意”。
其实,兔儿爷的“爷”字本身并非是对年龄的称呼,而是因为在北京方言中,“爷”有引申的尊贵意义。“王”字也有“大”、“贵”的含义。老北京以“爷”、“王”字称呼一些物品,并不少见,比如“老王”(驴)就代表“大驴”。
至于为何选择“兔儿爷”这个题材,王珂认为,府学胡同历来文风甚浓,文人代代相传,留下不少文坛佳话,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所以,“兔子王”的创作,要能够与周围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京城文化传统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