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东西还是叼东西?
这个词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jīng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这里的“荆”字通假“棘”。《汉书·西域传》注引孟康语曰:“荆,草名也;一名荆条,其茎可为杖。”可知“荆”是指一种长着刺的灌木。《汉书·苏武传》载李陵与苏武别时赠诗有云: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亭皋( gāo )下,目极千里兮。” 李陵在这里用的是“皋”而不是“冈”或“陵”。“皋”指水旁的高地。
后来古人发现,用“荆”打头组成的词语相当多。因此就用“荆”替代这些词中的“棘”“条”“草”等等。这样写的词语有“荆天浩日”“荆榛遍野”“斩荆披棘”“颠沛流离”“披荆斩棘”等。 到唐宋以后,许多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在古汉语中都用“荆”打头表示。例如“荆棘”“蒹葭”“枇杷”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汉语中类似“荆棘”“荻芦”这样的词语,一般都要分开书写,不连续使用。所以现代很多学者认为,这类词语都是偏正式结构,其中“荆”“荻”等为定语,“棘”“芦”等为中心词。例如“荆棘丛生”“芦苇荡里”。然而这种分法并不符合古代汉语的实际用法。
这类词语实际是由两个独立的语素组成,中间并没有实义。例如“斩荆”(zhēn)而"披棘"(pī),“筚( bì )路蓝缕”而不能写成“筚路褴褛”。类似的“栉风沐雨”“朝乾夕惕”不能写成“栉风沐雨露”和“早乾夕惕”。